20.1.第2部分小结

20.1.第2部分小结

第二部分所讲的代码,就和第二部分的目录一样规整,一个 init 方法对应一个章节,简单粗暴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void main(void) {    
    ...    
    mem_init(main_memory_start,memory_end);    
    trap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blk_dev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chr_dev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tty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time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sched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buffer_init(buffer_memory_end);    
    hd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floppy_init();    
    sti();    
    move_to_user_mode();    
    if (!fork()) {
        init();
    }    
    for(;;) 
        pause();
}

这个过程,你可能觉得无聊,因为全是各种数据结构、中断、外设的初始化工作,后面将会怎么用它们,并没有展开讲解。

但你也可能觉得兴奋,因为后面操作系统的全部工作,都是围绕着这几个初始化了的结构展开的,而它们却都是那么的好理解。

其实我是蛮喜欢这个过程的,比如我看电影,其实我对高潮部分并不是很感兴趣,我就喜欢看一场大战或者一场阴谋前各部门的准备工作,看着它们为了后面一个完美的计划,所做的前期筹备,是一种享受,你懂的!

所以今天特地花一章的功夫,把之前的初始化工作梳理一遍,之前没仔细看的同学,这章是个重新开始的机会!

------- 开始 -------

电脑开机后,首先由 BIOS 将操作系统程序加载到内存,之后在进入 main 函数前,我们用汇编语言(boot 包下的三个汇编文件)做了好多苦力活。

图片

 

这些苦力活做好后,内存布局变成了这个样子。

图片

其中页表的映射关系,被做成了线性地址与物理地址相同。

图片

也因为有了页表的存在,所以多了线性地址空间的概念,即经过分段机制转化后,分页机制转化前的地址,不考虑段限长的话,32 位的 CPU 线性地址空间应为 4G。

图片

以上这些,是进入 main 函数之前的事情,由 boot 文件夹下的三个汇编文件完成,具体可以看整个第一部分的总结:第一部分完结 进入内核前的苦力活

-------- 进入 main 函数后 ---------

进入 main 函数后,首先进行了内存划分,其实就是设置几个边界值,将内核程序、缓冲区、主内存三个部分划分开界限。这就是 第12回 | 管理内存前先划分出三个边界值 所做的事情。

图片

随后,通过 mem_init 函数,对主内存区域用 mem_map[] 数组管理了起来,其实就是每个位置表示一个 4K 大小的内存页的使用次数而已,今后对主内存的申请和释放,其实都是对 mem_map 数组的操作。这是 第13回 | 主内存初始化 mem_init 所做的事。

图片

后面又通过 buffer_init 函数,对缓冲区区域用多种数据结构管理起来。其中包括双向链表缓冲头 h 和每个缓冲头管理的 1024 字节大小的缓冲块 b。这是 第19回 | 缓冲区初始化 buffer_init 的内容。

图片

同时,又用一个 hashmap 结构,索引到所有缓冲头,方便快速查找,为之后的通过 LRU 算法使用缓冲区做准备。

图片

这些结构,就是缓冲区部分的管理,而缓冲区的目的是为了加速磁盘的读写效率,后面将读写文件全流程的时候,你会看到它在整个流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。

再往后,通过 trap_init 函数把中断描述符表的一些默认中断都设置好了,随后再由各个模块设置它们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的中断(比如硬盘中断、时钟中断、键盘中断等)。这是 第14回 | 中断初始化 trap_init 的内容。

图片

再之后,通过 blk_dev_init 对读写块设备(比如硬盘)的管理进行了初始化,比如对硬盘的读写操作,都要封装为一个 request 结构放在 request[] 数组里,后面用电梯调度算法进行排队读写硬盘。这是 第15回 | 块设备请求项初始化 blk_dev_init 的内容。

图片

再往后,通过 tty_init 里的 con_init,实现了在控制台输出字符的功能,并且可以支持换行、滚屏等效果。当然此处也开启了键盘中断,如果此时中断已经处于打开状态,我们就可以用键盘往屏幕上输出字符啦。这是 第16回 | 控制台初始化 tty_init 的内容。

图片

再之后,整个操作系统的精髓,进程调度,其初始化函数 shed_init,定义好了全部进程的管理结构 task[64] 数组,并在索引 0 位置处赋上了初始值,作为零号进程的结构体。这是 第18回 | 进程调度初始化 sched_init 的内容。

图片

然后又将全局描述符表增添了 TSS 和 LDT,用来管理 0 号进程的上下文信息以及内存规划,结构里面具体是什么,先不用管哟。

图片

同时,将这两个结构的地址,告诉 tr 寄存器和 ldt 寄存器,让 CPU 能够找到它们。

图片

随后,开启定时器,以及设置了时钟中断,用于响应定时器每隔 100ms 发来的中断信号。

图片

这样就算把进程调度的初始化工作完成了,之后进程调度就从定时器发出中断开始,先判断当前进程时间片是不是到了,如果到了就去 task[64] 数组里找下一个被调度的进程的信息,切换过去。

这就是进程调度的简单流程,也是后面要讲的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。

最后最后,一个简单的硬盘初始化 hd_init,为我们开启了硬盘中断,并设置了硬盘中断处理函数,此时我们便可以真正通过硬盘的端口与其进行读写交互了。这是 第20回 | 硬盘初始化 hd_init 的内容。

把之前几个模块设置的中断放一块,此时的中断表我们看一下。

中断号中断处理函数
0 ~ 0x10trap_init 里设置的一堆
0x20timer_interrupt
0x21keyboard_interrupt
0x2Ehd_interrupt
0x80system_call

这里我又提了一嘴,操作系统本质上就是个中断驱动的死循环,这个后面你会慢慢体会到。

而我们再往下看一行 main 方法。

1
2
3
4
5
6
#define sti() __asm__ ("sti"::)
void main(void) {    
    ...    
    sti();    
    ...
}

是一个 sti 汇编指令,意思是打开中断。其本质上是将 eflags 寄存器里的中断允许标志位 IF 位置 1。(由于已经是 32 位保护模式了,所以我把寄存器也都偷偷换成了 32 位的名字)

图片

这样 CPU 就开始可以接收并处理中断信号了,键盘可以按了,硬盘可以读写了,时钟可以震荡了,系统调用也可以生效了!

这就代表着,操作系统具有了控制台交互能力,硬盘读写能力,进程调度能力,以及响应用户进程的系统调用请求!

至此,全部初始化工作,就结束了!这里有几个初始化函数没有讲,都是可以忽略的,不要担心。

一个是 chr_dev_init,因为这个函数里面本身就是空的,什么也没做。

图片

一个是 tty_init 里的 rs_init,这个方法是串口中断的开启,以及设置对应的中断处理程序,串口在我们现在的 PC 机上已经很少用到了,所以这个直接忽略。

还一个是 floppy_init,这个是软盘的初始化,软盘现在已经被淘汰了,且电脑上也没有软盘控制器了,所以也忽略即可。

图片

除了这些之外,全部的初始化工作,我们就全部梳理清楚了!再次为我们这一阶段性的胜利,鼓掌吧!!!

同时,这章也会作为之后工作的一个索引章节,初始化工作所设置的所有数据结构都十分重要,后面如果你忘了,可以常来这里看看,祝大家好运。

updatedupdated2024-08-252024-08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