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.Intel 内存管理两板斧:分段与分页

09.Intel 内存管理两板斧:分段与分页

head.s 代码在重新设置了 gdt 与 idt 后。

图片

来到了这样一段代码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jmp after_page_tables
...
after_page_tables:    
    push 0    
    push 0    
    push 0    
    push L6    
    push _main    
    jmp setup_paging
L6:    
    jmp L6

那就是开启分页机制,并且跳转到 main 函数。

如何跳转到之后用 c 语言写的 main.c 里的 main 函数,是个有趣的事,也包含在这段代码里。

不过我们先瞧瞧这分页机制是如何开启的,也就是 setup_paging 这个标签处的代码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setup_paging:    
    mov ecx,1024*5    
    xor eax,eax    
    xor edi,edi    
    pushf    
    cld    
    rep stosd    
    mov eax,_pg_dir   
    mov [eax],pg0+7    
    mov [eax+4],pg1+7    
    mov [eax+8],pg2+7    
    mov [eax+12],pg3+7    
    mov edi,pg3+4092    
    mov eax,00fff007h    
    std
L3: 
    stosd    
    sub eax,00001000h    
    jge L3    
    popf    
    xor eax,eax    
    mov cr3,eax    
    mov eax,cr0    
    or  eax,80000000h    
    mov cr0,eax    
    ret

别怕,我们一点点来分析。

首先要了解的就是,啥是分页机制?

还记不记得之前我们在代码中给出一个内存地址,在保护模式下要先经过分段机制的转换,才能最终变成物理地址,就是这样。

图片

这是在没有开启分页机制的时候,只需要经过这一步转换即可得到最终的物理地址了,但是在开启了分页机制后,又会多一步转换

图片

也就是说,在没有开启分页机制时,由程序员给出的逻辑地址,需要先通过分段机制转换成物理地址。但在开启分页机制后,逻辑地址仍然要先通过分段机制进行转换,只不过转换后不再是最终的物理地址,而是线性地址,然后再通过一次分页机制转换,得到最终的物理地址。

分段机制我们已经清楚如何对地址进行变换了,那分页机制又是如何变换的呢?我们直接以一个例子来学习过程。

比如我们的线性地址(已经经过了分段机制的转换)是:15M

二进制表示就是:0000000011_0100000000_000000000000

我们看一下它的转换过程

图片

也就是说,CPU 在看到我们给出的内存地址后,首先把线性地址被拆分成:高10位:中间10位:后12位

高 10 位负责在页目录表中找到一个页目录项,这个页目录项的值加上中间 10 位拼接后的地址去页表中去寻找一个页表项,这个页表项的值,再加上后 12 位偏移地址,就是最终的物理地址。

而这一切的操作,都由计算机的一个硬件叫 MMU,中文名字叫内存管理单元,有时也叫 PMMU,分页内存管理单元。由这个部件来负责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。

所以整个过程我们不用操心,作为操作系统这个软件层,只需要提供好页目录表和页表即可,这种页表方案叫做二级页表,第一级叫页目录表 PDE,第二级叫页表 PTE。他们的结构如下。

图片

之后再开启分页机制的开关。其实就是更改 cr0 寄存器中的一位即可(31 位),还记得我们开启保护模式么,也是改这个寄存器中的一位的值。

图片

然后,MMU 就可以帮我们进行分页的转换了。此后指令中的内存地址(就是程序员提供的逻辑地址),就统统要先经过分段机制的转换,再通过分页机制的转换,才能最终变成物理地址。

所以这段代码,就是帮我们把页表和页目录表在内存中写好,之后开启 cr0 寄存器的分页开关,仅此而已,我们再把代码贴上来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setup_paging:
    mov ecx,1024*5
    xor eax,eax
    xor edi,edi
    pushf
    cld
    rep stosd
    mov eax,_pg_dir
    mov [eax],pg0+7
    mov [eax+4],pg1+7
    mov [eax+8],pg2+7
    mov [eax+12],pg3+7
    mov edi,pg3+4092
    mov eax,00fff007h
    std
L3: stosd
    sub eax,00001000h
    jge L3
    popf
    xor eax,eax
    mov cr3,eax
    mov eax,cr0
    or  eax,80000000h
    mov cr0,eax
    ret

我们先说这段代码最终产生的效果吧。

当时 linux-0.11 认为,总共可以使用的内存不会超过 16M,也即最大地址空间为 0xFFFFFF

而按照当前的页目录表和页表这种机制,1 个页目录表最多包含 1024 个页目录项(也就是 1024 个页表),1 个页表最多包含 1024 个页表项(也就是 1024 个页),1 页为 4KB(因为有 12 位偏移地址),因此,16M 的地址空间可以用 1 个页目录表 + 4 个页表搞定。

4(页表数)* 1024(页表项数) * 4KB(一页大小)= 16MB

所以,上面这段代码就是,将页目录表放在内存地址的最开头,还记得上一讲开头让你留意的 _pg_dir 这个标签吧?

1
2
3
4
5
_pg_dir:
_startup_32:    
    mov eax,0x10    
    mov ds,ax    
    ...

之后紧挨着这个页目录表,放置 4 个页表,代码里也有这四个页表的标签项。

1
2
3
4
5
.org 0x1000 pg0:
.org 0x2000 pg1:
.org 0x3000 pg2:
.org 0x4000 pg3:
.org 0x5000

最终将页目录表和页表填写好数值,来覆盖整个 16MB 的内存。随后,开启分页机制。此时内存中的页表相关的布局如下。

图片

这些页目录表和页表放到了整个内存布局中最开头的位置,就是覆盖了开头的 system 代码了,不过被覆盖的 system 代码已经执行过了,所以无所谓。

同时,如 idt 和 gdt 一样,我们也需要通过一个寄存器告诉 CPU 我们把这些页表放在了哪里,就是这段代码。

1
2
xor eax,eax
mov cr3,eax

你看,我们相当于告诉 cr3 寄存器,0 地址处就是页目录表,再通过页目录表可以找到所有的页表,也就相当于 CPU 知道了分页机制的全貌了。

至此后,整个内存布局如下。

图片

那么具体页表设置好后,映射的内存是怎样的情况呢?那就要看页表的具体数据了,就是这一坨代码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setup_paging:    
    ...    
    mov eax,_pg_dir    
    mov [eax],pg0+7    
    mov [eax+4],pg1+7    
    mov [eax+8],pg2+7    
    mov [eax+12],pg3+7    
    mov edi,pg3+4092    
    mov eax,00fff007h    
    stdL3: stosd    
    sub eax, 1000h    
    jpe L3    
    ...

很简单,对照刚刚的页目录表与页表结构看。

图片

前五行表示,页目录表的前 4 个页目录项,分别指向 4 个页表。比如页目录项中的第一项 [eax] 被赋值为 pg0+7,也就是 0x00001007,根据页目录项的格式,表示页表地址为 0x1000,页属性为 0x07 表示改页存在、用户可读写。

后面几行表示,填充 4 个页表的每一项,一共 4*1024=4096 项,依次映射到内存的前 16MB 空间。

画出图就是这个样子,其实刚刚的图就是。

图片

看,最终的效果就是,经过这套分页机制,线性地址将恰好和最终转换的物理地址一样

现在只有四个页目录项,也就是将前 16M 的线性地址空间,与 16M 的物理地址空间一一对应起来了。

图片

好了,我知道你目前可能有点晕头转向,关于地址,我们已经出现了好多词了,包括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,以及本文中没出现的,你可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过的虚拟地址

而这些地址后面加上空间两个字,似乎又成为了一个新词,比如线性地址空间物理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等。

那就是时候展开一波讨论,将这块的内容梳理一番了,且听我说。

Intel 体系结构的内存管理可以分成两大部分,也就是标题中的两板斧,分段分页

分段机制在之前几回已经讨论过多次了,其目的是为了为每个程序或任务提供单独的代码段(cs)、数据段(ds)、栈段(ss),使其不会相互干扰。

分页机制是本回讲的内容,开机后分页机制默认是关闭状态,需要我们手动开启,并且设置好页目录表(PDE)和页表(PTE)。其目的在于可以按需使用物理内存,同时也可以在多任务时起到隔离的作用,这个在后面将多任务时将会有所体会。

在 Intel 的保护模式下,分段机制是没有开启和关闭一说的,它必须存在,而分页机制是可以选择开启或关闭的。所以如果有人和你说,它实现了一个没有分段机制的操作系统,那一定是个外行。

再说说那些地址:

逻辑地址:我们程序员写代码时给出的地址叫逻辑地址,其中包含段选择子和偏移地址两部分。

线性地址:通过分段机制,将逻辑地址转换后的地址,叫做线性地址。而这个线性地址是有个范围的,这个范围就叫做线性地址空间,32 位模式下,线性地址空间就是 4G。

物理地址:就是真正在内存中的地址,它也是有范围的,叫做物理地址空间。那这个范围的大小,就取决于你的内存有多大了。

虚拟地址:如果没有开启分页机制,那么线性地址就和物理地址是一一对应的,可以理解为相等。如果开启了分页机制,那么线性地址将被视为虚拟地址,这个虚拟地址将会通过分页机制的转换,最终转换成物理地址。

图片

但实际上,我本人是不喜欢虚拟地址这个叫法的,因为它在 Intel 标准手册上出现的次数很少,我觉得知道逻辑地址、线性地址、物理地址这三个概念就够了,逻辑地址是程序员给出的,经过分段机制转换后变成线性地址,然后再经过分页机制转换后变成物理地址,就这么简单。

好了,我们终于把这些杂七杂八的,idt、gdt、页表都设置好了,并且也开启了保护模式,之后我们就要做好进入 main.c 的准备了,那里是个新世界!

不过进入 main.c 之前还差最后一哆嗦,就是 head.s 最后的代码,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段代码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    jmp after_page_tables
    ...
after_page_tables:    
    push 0    
    push 0    
    push 0    
    push L6    
    push _main    
    jmp setup_paging
L6:    
    jmp L6

看到没,这里有个 push _main,把 main 函数的地址压栈了,那最终跳转到这个 main.c 里的 main 函数,一定和这个压栈有关。

压栈为什么和跳转到这里还能联系上呢?留作本文思考题,下一篇将揭秘这个过程,你会发现仍然简单得要死。

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------- 本回扩展资料 -------

关于逻辑地址-线性地址-物理地址的转换,可以参考 Intel 手册:

Intel 3A Chapter 3 Protected-Mode Memory Management

图片

而有关这些地址的定义和说明,在本小节中也做了详细的说明,看这里的介绍是最权威也是最透彻的。相信我,它很简单。

页目录表和页表的具体结构,可以看

Intel 3A Chapter 4.3 32-bit paging

图片

图片

updatedupdated2024-08-252024-08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