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.先解决段寄存器的历史包袱问题
上回书咱们说到,操作系统又折腾了一下内存,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布局就不会变了,终于稳定下来了,目前它长这个样子。
0地址开始处存放着操作系统的全部代码,也就是 system 模块;
0x90000 位置处往后的几十个字节存放着一些设备的信息,方便以后使用。
内存地址 | 长度(字节) | 名称 |
---|---|---|
0x90000 | 2 | 光标位置 |
0x90002 | 2 | 扩展内存数 |
0x90004 | 2 | 显示页面 |
0x90006 | 1 | 显示模式 |
0x90007 | 1 | 字符列数 |
0x90008 | 2 | 未知 |
0x9000A | 1 | 显示内存 |
0x9000B | 1 | 显示状态 |
0x9000C | 2 | 显卡特性参数 |
0x9000E | 1 | 屏幕行数 |
0x9000F | 1 | 屏幕列数 |
0x90080 | 16 | 硬盘1参数表 |
0x90090 | 16 | 硬盘2参数表 |
0x901FC | 2 | 根设备号 |
是不是十分清晰?不过别高兴得太早,清爽的内存布局,是方便后续操作系统的大显身手!
接下来就要进行真正的第一项大工程了,那就是模式的转换,需要从现在的 16 位的实模式转变为之后 32 位的保护模式。
当然,虽说是一项非常难啃的大工程,但从代码量看,却是少得可怜,所以不必太过担心。
每次讲这里都十分的麻烦,因为这是 x86 的历史包袱问题,现在的 CPU 几乎都是支持 32 位模式甚至 64 位模式了,很少有还仅仅停留在 16 位的实模式下的 CPU。所以我们要为了这个历史包袱,写一段模式转换的代码,如果 Intel CPU 被重新设计而不用考虑兼容性,那么今天的代码将会减少很多甚至不复存在。
所以不用担心,听懂就听懂,听不懂就拉倒,放宽心。
我不打算直接说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区别,我们还是跟着代码慢慢品味,来。
这里仍然是 setup.s 文件中的代码咯。
|
|
上来就是两行看不懂的指令,别急。
要理解这两条指令,就涉及到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第一个区别了。
我们现在还处于实模式下,这个模式的 CPU 计算物理地址的方式还记得么?不记得的话看一下 第一回 最开始的两行代码
就是段基址左移四位,再加上偏移地址。比如:
是不是觉得很别扭,那更别扭的地方就要来了。
当 CPU 切换到保护模式后,同样的代码,内存地址的计算方式还不一样,你说气不气人?
变成啥样了呢?刚刚那个 ds 寄存器里存储的值,在实模式下叫做段基址,在保护模式下叫段选择子。
段选择子里存储着段描述符的索引。
通过段描述符索引,可以从全局描述符表 gdt 中找到一个段描述符,段描述符里存储着段基址。
段基址取出来,再和偏移地址相加,就得到了物理地址,整个过程如下。
你就说烦不烦吧?同样一段代码,实模式下和保护模式下的结果还不同,但没办法,x86 的历史包袱我们不得不考虑,谁让我们没其他 CPU 可选呢。
总结一下就是,段寄存器(比如 ds、ss、cs)里存储的是段选择子,段选择子去全局描述符表中寻找段描述符,从中取出段基址。
好了,那问题自然就出来了,全局描述符表(gdt)长什么样?它在哪?怎么让 CPU 知道它在哪?
长什么样先别管,一定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数据结构,先说说它在哪?在内存中呗,那么怎么告诉 CPU 全局描述符表(gdt)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呢?答案是由操作系统把这个位置信息存储在一个叫 gdtr 的寄存器中。
怎么存呢?就是刚刚那条指令。
|
|
其中 lgdt
就表示把后面的值(gdt_48)放在 gdtr寄存器中,gdt_48 标签,我们看看它长什么样。
|
|
可以看到这个标签位置处表示一个48位的数据,其中高 32 位存储着的正是全局描述符表 gdt 的内存地址0x90200 + gdt
gdt 是个标签,表示在本文件内的偏移量,而本文件是 setup.s,编译后是放在 0x90200 这个内存地址的,还记得吧?所以要加上 0x90200 这个值。
那 gdt 这个标签处,就是全局描述符表在内存中的真正数据了。
|
|
具体细节不用关心,跟我看重点。
根据刚刚的段描述符格式。
可以看出目前全局描述符表有三个段描述符:
第一个为空;
第二个是代码段描述符(type=code);
第三个是数据段描述符(type=data);
第二个和第三个段描述符的段基址都是 0,也就是之后在逻辑地址转换物理地址的时候,通过段选择子查找到无论是代码段还是数据段,取出的段基址都是 0,那么物理地址将直接等于程序员给出的逻辑地址(准确说是逻辑地址中的偏移地址)。先记住这点就好。
具体段描述符的细节还有很多,就不展开了,比如这里的高 22 位就表示它是代码段还是数据段。
接下来我们看看目前的内存布局,还是别管比例。
这里我把 idtr
寄存器也画出来了,这个是中断描述符表,其原理和全局描述符表一样。
全局描述符表是让段选择子去里面寻找段描述符用的,而中断描述符表是用来在发生中断时,CPU 拿着中断号去中断描述符表中寻找中断处理程序的地址,找到后就跳到相应的中断程序中去执行,具体我们后面遇到了再说。
好了,今天我们就讲,操作系统设置了个全局描述符表 gdt,为后面切换到保护模式后,能去那里寻找到段描述符,然后拼凑成最终的物理地址,就这个作用。当然,还有很多段描述符,作用不仅仅是转换成最终的物理地址,不过这是后话了。
这仅仅是进入保护模式前准备工作的其中一个,后面的路还长着呢。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------- 本回扩展资料 -------
保护模式下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(不开启分页时就是物理地址)的转化,看 Intel 手册:
Volume 3 Chapter 3.4 Logical And Linear Addresses
段描述符结构和详细说明,看 Intel 手册:
Volume 3 Chapter 3.4.5 Segment Descriptors
比如文中说的数据段与代码段的划分,其实还有更细分的权限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