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算法
概述
排序是将无序的序列变成有序的序列的计算过程,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最基础算法之一。
分类
排序算法一般分为两大类:
- 比较类排序:通过比较操作来实现,其时间复杂度不能突破$O(nlogn)$,故也称为非线性时间比较类排序。
- 非比较类排序:不通过比较操作实现,可突破基于比较排序的时间下界,可以线性时间运行,代价往往需要额外的空间;
分类 | 排序方法 | 时间复杂度(Avg/Max/Min) | 空间复杂度 | 稳定性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比较 | 冒泡排序 | $O(n^2)$/$O(n^2)$/$O(n)$ | $O(1)$ | 稳定 |
插入排序 | $O(n^2)$/$O(n^2)$/$O(n)$ | $O(1)$ | 稳定 | |
选择排序 | $O(n^2)$/$O(n^2)$/$O(n^2)$ | $O(1)$ | 不稳定 | |
希尔排序 | $O(n^{1.3})$/$O(n^2)$/$O(n)$ | $O(1)$ | 不稳定 | |
归并排序 | $O(nlog{{n}})$/$O(nlog{{n}})$/$O(nlog{{n}})$ | $O(n)$ | 稳定 | |
堆排序 | $O(n{log}n)$/$O(nlog{{n}})$/$O(nlog{{n}})$ | $O(1)$ | 不稳定 | |
快速排序 | $O(n{log}n)$/$O(n^2)$/$O(nlog{{n}})$ | $O(nlog_2n)$ | 不稳定 | |
非比较 | 基数排序 | $O(nk)$/$O(nk)$/$O(n*k)$ | $O(n+k)$ | 稳定 |
计数排序 | $O(n+k)$/$O(n+k)$/$O(n+k)$ | $O(n+k)$ | 稳定 | |
桶排序 | $O(n+k)$/$O(n^2)$/$O(n)$ | $O(n+k)$ | 稳定 |
相关概念
- 稳定性:如果 key1 原本在 key2 前面,而 key1==key2,排序之后 key1 仍然在 key2 的前面,则为稳定排序;
- 时间复杂度:对排序数据的总的操作次数量级。反映当 n 变化时,操作次数呈现什么规律。
- 空间复杂度: 是指算法在计算机内执行时所需存储空间的度量,它也是数据规模 n 的函数。
比较排序
冒泡排序(Bubble Sort)
冒泡排序是一种比较排序算法。
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,一次比较两个元素,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。
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,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。
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“浮”到数列的顶端。
实现
|
|
鸡尾酒排序
鸡尾酒排序是一种双向冒泡排序;
从两个方向(低到高、高到低)同时冒泡排序,效率更高;
算法描述
实现
|
|
选择排序(Selection Sort)
选择排序(Selection-sort)是一种比较排序算法;
它通过将数组分为前后2个部分:
前面已排序部分(初始大小为0);
后面未排序部分(初始大小为
nums.len()
);
然后依次从未排序部分中选择(Select)剩下的最小元素,将其放到前面已排序部分的末尾;
如此重复, 直到所有后面部分元素都被加入到前面, 则排序完成;
算法描述
n 个记录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 n-1 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。具体算法描述如下:
初始状态:无序区为 R[1..n],有序区为空;
第 i 趟排序(i=1,2,3…n-1)开始时,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 R[1..i-1]和 R(i..n)。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-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R[k],将它与无序区的第 1 个记录 R 交换,使 R[1..i]和 R[i+1..n)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 1 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 1 个的新无序区;
n-1 趟结束,数组有序化了。
实现
|
|
算法分析
选择排序是最稳定的排序算法之一,无论什么数据进去都是$O(^2)$的时间复杂度,
当数据规模小时有优势;
不占用额外的内存空间;
插入排序(Insertion Sort)
插入排序算法是一种比较排序算法;
其基本过程和选择排序类似,都将原序列看成前后两个部分:
前面:已排序部分(初始长度为1);
后面:未排序部分(初始长度为
nums.len()-1
);
不同之处在于遍历操作时,将后面未排序部分的最前面元素插入(Insert)到前面部分的合适位置;
每次插入时,插入点后面还有已排序的元素,则需要将其这些都后移一位;
算法描述
将待排序数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:
前面:
已排序部分
;后面:
未排序部分
;
开始
已排序部分
长度为1,未排序部分
长度为nums.len()-1
;将
未排序部分
的头元素插入到前面已排序部分
的正确位置(按大小顺序). 插入时,要将已排序部分
插入点后面的元素依次往后移1位;重复步骤3, 当所有
未排序部分
都插入到已排序部分
后, 排序完成;
实现
|
|
算法分析
插入排序在实现上,通常采用 in-place 排序(即只需用到 O(1)的额外空间的排序);
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,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,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。
高级比较排序算法
希尔排序(Shell Sort)
ShellSort是第一个突破$O(n^2)$的排序算法,1959年由Shell发明;
是简单插入排序的改进版,与插入排序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会优先比较距离较远的元素;
希尔排序又叫缩小增量排序;
算法描述
先将整个待排序的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,具体算法描述:
选择一个增量序列 t1,t2,…,tk,其中 ti>tj,tk=1;
按增量序列个数 k,对序列进行 k 趟排序;
每趟排序,根据对应的增量 ti,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 m 的子序列,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。
仅增量因子为 1 时,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,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。
实现
|
|
算法分析
希尔排序的核心在于间隔序列的设定。既可以提前设定好间隔序列,也可以动态的定义间隔序列。动态定义间隔序列的算法是《算法(第 4 版)》的合著者 Robert Sedgewick 提出的。
归并排序(Merge Sort)
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(
merge()
)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;是分治法(Divide and Conquer)的一个典型的应用。
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,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;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,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。
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,称为 2-路归并。
算法描述
把长度为 n 的输入序列分成两个长度为 n/2 的子序列;
对这两个子序列分别采用归并排序;
将两个排序好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最终的排序序列。
实现
|
|
算法分析
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方法。
和选择排序一样,归并排序的性能不受输入数据的影响,但表现比选择排序好的多,因为始终都是 O(nlogn)的时间复杂度。
代价是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;
快速排序(Quick Sort)
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: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,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,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,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。
算法描述
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来把一个串(list)分为两个子串(sub-lists)。具体算法描述如下:
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,称为 “基准”(pivot);
重新排序数列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(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)。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,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。这个称为分区(partition)操作;
递归地(recursive)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。
代码实现
|
|
堆排序(Heap Sort)
堆排序(Heapsort)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。
堆(heap)的性质:
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;
每个非叶子结点值均大于(大顶堆)/小于(小顶堆)其左右子节点值;
根节点为所有节点中的最大值(大顶堆)/最小值(小顶堆);
算法描述
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(R1,R2….Rn)构建成大顶堆,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;
将堆顶元素 R[1]与最后一个元素 R[n]交换,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(R1,R2,……Rn-1)和新的有序区(Rn),且满足 R[1,2…n-1]<=R[n];
实现
|
|
非比较排序
计数排序(Counting Sort)
计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的排序算法;
核心在于将输入的数据值转化为键存储在额外开辟的数组空间中;
一种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排序;
计数排序要求输入的数据必须是有确定范围的整数;
代码实现
|
|
算法分析
计数排序是一个稳定的排序算法;
当输入的元素是 n 个 0 到 k 之间的整数时,时间复杂度是 O(n+k),空间复杂度也是 O(n+k),其排序速度快于任何比较排序算法。当 k 不是很大并且序列比较集中时;
计数排序是一个很有效的排序算法;
桶排序(Bucket Sort)
桶排序是计数排序的升级版。
它利用了函数的映射关系,高效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映射函数的确定。
桶排序 (Bucket sort)的工作的原理:
- 假设输入数据服从均匀分布,将数据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,每个桶再分别排序(有可能再使用别的排序算法或是以递归方式继续使用桶排序进行排)。
代码实现
|
|
算法分析
桶排序最好情况下使用线性时间 O(n),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,取决与对各个桶之间数据进行排序的时间复杂度,因为其它部分的时间复杂度都为 O(n)。
桶划分的越小,各个桶之间的数据越少,排序所用的时间也会越少。但相应的空间消耗就会增大。
基数排序(Radix Sort)
基数排序是按照低位先排序,然后收集;
再按照高位排序,然后再收集;依次类推,直到最高位。
有时候有些属性是有优先级顺序的,先按低优先级排序,再按高优先级排序。
最后的次序就是高优先级高的在前,高优先级相同的低优先级高的在前。
算法描述
取得数组中的最大数,并取得位数;
arr 为原始数组,从最低位开始取每个位组成 radix 数组;
对 radix 进行计数排序(利用计数排序适用于小范围数的特点);
代码实现
|
|
算法分析
基数排序基于分别排序,分别收集,所以是稳定的。但基数排序的性能比桶排序要略差,每一次关键字的桶分配都需要 O(n)的时间复杂度,而且分配之后得到新的关键字序列又需要 O(n)的时间复杂度。假如待排数据可以分为 d 个关键字,则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将是 O(d*2n) ,当然 d 要远远小于 n,因此基本上还是线性级别的。
基数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 O(n+k),其中 k 为桶的数量。一般来说 n>>k,因此额外空间需要大概 n 个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