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算法

排序算法

概述

排序是将无序的序列变成有序的序列的计算过程,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最基础算法之一。

分类

排序算法一般分为两大类:

  • 比较类排序:通过比较操作来实现,其时间复杂度不能突破$O(nlogn)$,故也称为非线性时间比较类排序。
  • 非比较类排序:不通过比较操作实现,可突破基于比较排序的时间下界,可以线性时间运行,代价往往需要额外的空间;
分类排序方法时间复杂度(Avg/Max/Min)空间复杂度稳定性
比较冒泡排序$O(n^2)$/$O(n^2)$/$O(n)$$O(1)$稳定
插入排序$O(n^2)$/$O(n^2)$/$O(n)$$O(1)$稳定
选择排序$O(n^2)$/$O(n^2)$/$O(n^2)$$O(1)$不稳定
希尔排序$O(n^{1.3})$/$O(n^2)$/$O(n)$$O(1)$不稳定
归并排序$O(nlog{{n}})$/$O(nlog{{n}})$/$O(nlog{{n}})$$O(n)$稳定
堆排序$O(n{log}n)$/$O(nlog{{n}})$/$O(nlog{{n}})$$O(1)$不稳定
快速排序$O(n{log}n)$/$O(n^2)$/$O(nlog{{n}})$$O(nlog_2n)$不稳定
非比较基数排序$O(nk)$/$O(nk)$/$O(n*k)$$O(n+k)$稳定
计数排序$O(n+k)$/$O(n+k)$/$O(n+k)$$O(n+k)$稳定
桶排序$O(n+k)$/$O(n^2)$/$O(n)$$O(n+k)$稳定

相关概念

  • 稳定性:如果 key1 原本在 key2 前面,而 key1==key2,排序之后 key1 仍然在 key2 的前面,则为稳定排序;
  • 时间复杂度:对排序数据的总的操作次数量级。反映当 n 变化时,操作次数呈现什么规律。
  • 空间复杂度: 是指算法在计算机内执行时所需存储空间的度量,它也是数据规模 n 的函数。

比较排序

冒泡排序(Bubble Sort)

  • 冒泡排序是一种比较排序算法。

  • 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,一次比较两个元素,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。

  • 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,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。

  •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“浮”到数列的顶端。

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/// # 冒泡排序

pub fn bubble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
    where T: PartialOrd
{
    for i in 1..nums.len() {        // 外层控制遍历的次数
        let mut sorted = true;      // 提前判断是否有序
        for j in 0..nums.len()-i {  // 内存控制每次遍历比较的次数
            if nums[j] > nums[j+1] {
                nums.swap(j, j+1);
                sorted = false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if sorted {  //如果一次遍历中, 所有前面的元素都<后面元素, 则表明遍历的序列有序
            break;   
        }
    }
}

鸡尾酒排序

  • 鸡尾酒排序是一种双向冒泡排序;

  • 从两个方向(低到高、高到低)同时冒泡排序,效率更高;

算法描述

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/// # 鸡尾酒排序
pub fn cocktail_shaker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
    where T: PartialOrd
{
    let L = nums.len();
    let mut i = 0;
    while i + 1 < L - i {
        let mut sorted = true;
        for k in i..(L-1-i) {
            if  nums[k] > nums[k+1] {
                nums.swap(k, k+1);
                sorted = false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if  nums[L-1-k] < nums[L-1-k-1] {
                nums.swap(L-1-k, L-1-k-1);
                sorted = false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if sorted {
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}
        i += 1;
    }
}

选择排序(Selection Sort)

  • 选择排序(Selection-sort)是一种比较排序算法;

  • 它通过将数组分为前后2个部分:

    • 前面已排序部分(初始大小为0);

    • 后面未排序部分(初始大小为nums.len());

  • 然后依次从未排序部分中选择(Select)剩下的最小元素,将其放到前面已排序部分的末尾;

  • 如此重复, 直到所有后面部分元素都被加入到前面, 则排序完成;

算法描述

n 个记录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 n-1 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。具体算法描述如下:

  1. 初始状态:无序区为 R[1..n],有序区为空;

  2. 第 i 趟排序(i=1,2,3…n-1)开始时,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 R[1..i-1]和 R(i..n)。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-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R[k],将它与无序区的第 1 个记录 R 交换,使 R[1..i]和 R[i+1..n)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 1 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 1 个的新无序区;

  3. n-1 趟结束,数组有序化了。

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/// # 选择排序
pub fn select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
    where T: PartialOrd
{
    for i in 0..nums.len() {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let mut mi = i;                 // 未排序部分最小元素初始下标
        for j in i+1..nums.len() {      // 遍历未排序部分, 寻找最小元素下标
            if nums[j] < nums[mi] {     //
                mi = j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nums.swap(i, mi);                // 将最小元素和未排序部分最前面元素交换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即紧接已排序部分之后
    }
}

算法分析

  • 选择排序是最稳定的排序算法之一,无论什么数据进去都是$O(^2)$的时间复杂度,

  • 当数据规模小时有优势;

  • 不占用额外的内存空间;

插入排序(Insertion Sort)

  • 插入排序算法是一种比较排序算法;

  • 其基本过程和选择排序类似,都将原序列看成前后两个部分:

    • 前面:已排序部分(初始长度为1);

    • 后面:未排序部分(初始长度为nums.len()-1);

  • 不同之处在于遍历操作时,将后面未排序部分的最前面元素插入(Insert)到前面部分的合适位置;

  • 每次插入时,插入点后面还有已排序的元素,则需要将其这些都后移一位;

算法描述

  1. 将待排序数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:

    • 前面: 已排序部分;

    • 后面: 未排序部分;

  2. 开始已排序部分长度为1, 未排序部分长度为nums.len()-1;

  3. 未排序部分的头元素插入到前面已排序部分的正确位置(按大小顺序). 插入时,要将已排序部分插入点后面的元素依次往后移1位;

  4. 重复步骤3, 当所有未排序部分都插入到已排序部分后, 排序完成;

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/// # 插入排序
pub fn insert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
    where T: PartialOrd + Copy + Clone
{
    for i in 1..nums.len() {
        let mut j = i;
        let n = nums[i];               // `未排序部分`头元素
        while j > 0 && nums[j-1] > n { // 从后往前将`已排序部分`中大于未排序部分头元素的元素
            nums[j] = nums[j-1];       // 后移动一位
            j -= 1;
        }
        nums[j] = n;                   // 将头元素插入到正确位置
    }
}

算法分析

  • 插入排序在实现上,通常采用 in-place 排序(即只需用到 O(1)的额外空间的排序);

  • 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,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,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。

高级比较排序算法

希尔排序(Shell Sort)

  • ShellSort是第一个突破$O(n^2)$的排序算法,1959年由Shell发明;

  • 是简单插入排序的改进版,与插入排序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会优先比较距离较远的元素;

  • 希尔排序又叫缩小增量排序

算法描述

先将整个待排序的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,具体算法描述:

  1. 选择一个增量序列 t1,t2,…,tk,其中 ti>tj,tk=1;

  2. 按增量序列个数 k,对序列进行 k 趟排序;

  3. 每趟排序,根据对应的增量 ti,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 m 的子序列,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。

  4. 仅增量因子为 1 时,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,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。

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/// # 希尔排序 
pub fn shell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
    where T: PartialOrd + Copy
{
    // 带间隔的插入排序
    fn _insert_sort_with_gap<T: PartialOrd + Copy>(nums: &mut Vec<T>, start: usize, gap: usize) {
        for i in (start+gap..nums.len()).step_by(gap) {
            let mut j = i;
            let n = nums[i];               // `未排序部分`头元素
            while j >= gap && nums[j-gap] > n { // 从后往前将`已排序部分`中大于未排序部分头元素的元素
                nums[j] = nums[j-gap];       // 后移动gap位
                j -= gap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nums[j] = n;                   // 将头元素插入到正确位置
        }
    }

    let mut gap = nums.len() / 2;
    while gap > 0 {
        for start in 0..gap {
            _insert_sort_with_gap(nums, start, gap);
        }
        gap /= 2;
    }
}

算法分析

希尔排序的核心在于间隔序列的设定。既可以提前设定好间隔序列,也可以动态的定义间隔序列。动态定义间隔序列的算法是《算法(第 4 版)》的合著者 Robert Sedgewick 提出的。

归并排序(Merge Sort)

  • 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(merge())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;

  • 是分治法(Divide and Conquer)的一个典型的应用。

  • 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,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;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,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。

  • 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,称为 2-路归并。

算法描述

  1. 把长度为 n 的输入序列分成两个长度为 n/2 的子序列;

  2. 对这两个子序列分别采用归并排序;

  3. 将两个排序好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最终的排序序列。

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/// # 归并排序
pub fn merge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 
    where T: PartialOrd + Copy + Clone
{
    // 将数组左右两个有序的部分合并, 使整体有序
    fn _merge<T>(nums: &mut Vec<T>, start: usize, mid: usize, end: usize)
         where T: PartialOrd + Copy + Clone
    {
        let nums1 = nums[start..mid].iter().cloned().collect::<Vec<_>>();
        let nums2 = nums[mid..end].iter().cloned().collect::<Vec<_>>();
        let (mut l, mut r) = (0, 0);
        while l < nums1.len() || r < nums2.len() {
            if r == nums2.len() || (l < nums1.len() && nums1[l] < nums2[r]) {
                nums[start+l+r] = nums1[l];
                l += 1;
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nums[start+l+r] = nums2[r];
                r += 1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
    // 递归归并排序
    fn _merge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, start: usize, end: usize)
         where T: PartialOrd + Copy + Clone
    {
        if start + 1 >= end {
            return;
        }
        let m = (start + end ) / 2;
        _merge_sort(nums, start, m);
        _merge_sort(nums, m, end);
        _merge(nums, start, m, end);
    }

    _merge_sort(nums, 0, nums.len())
}

算法分析

  • 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方法。

  • 和选择排序一样,归并排序的性能不受输入数据的影响,但表现比选择排序好的多,因为始终都是 O(nlogn)的时间复杂度。

  • 代价是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;

快速排序(Quick Sort)

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: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,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,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,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。

算法描述

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来把一个串(list)分为两个子串(sub-lists)。具体算法描述如下:

  1.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,称为 “基准”(pivot);

  2. 重新排序数列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(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)。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,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。这个称为分区(partition)操作;

  3. 递归地(recursive)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。

代码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pub fn quick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
    where T: PartialOrd
{
    // 将nums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, 使前一部分都小于后一部分, 返回划分点
    fn partition<T: PartialOrd>(nums: &mut [T]) -> usize {
        let mut m = 0;              // 划分点
        let p = nums.len() - 1;     // 基准元素下标
        for i in 0..p {             // 依次遍历所有非基准元素
            if nums[i] <= nums[p] { // 如果当前元素<基准元素
                nums.swap(i, m);    // 将其和划分点元素交换
                m += 1;             // 往后移动划分点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nums.swap(m, p);            // 最后, 将基准元素和划分点元素交换
 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返回划分点
    }

    // 递归快排
    fn _quick_sort<T: PartialOrd>(nums: &mut [T]) {
        if nums.len() < 2 {
            return;
        }
        let m = partition(nums);        // 将nums划分为前后两部分
        _quick_sort(&mut nums[..m]);    // 
        _quick_sort(&mut nums[m+1..]);  //
    }

    _quick_sort(&mut nums[..]);
}

堆排序(Heap Sort)

  • 堆排序(Heapsort)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。

  • 堆(heap)的性质:

    • 是一个完全二叉树

    • 每个非叶子结点值均大于(大顶堆)/小于(小顶堆)其左右子节点值;

    • 根节点为所有节点中的最大值(大顶堆)/最小值(小顶堆);

算法描述

  1. 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(R1,R2….Rn)构建成大顶堆,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;

  2. 将堆顶元素 R[1]与最后一个元素 R[n]交换,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(R1,R2,……Rn-1)和新的有序区(Rn),且满足 R[1,2…n-1]<=R[n];

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/// # 堆排序
pub fn heap_sort<T>(nums: &mut Vec<T>)
    where T: PartialOrd
{
    // 以nums[top]为顶调整为堆
    fn heapify<T: PartialOrd>(nums: &mut [T], top: usize) {
        let mut m = top;
        let (l, r) = (2 * top + 1, 2 * top + 2);
        if l < nums.len() && nums[l] >= nums[m] {
            m = l;
        }
        if r < nums.len() && nums[r] >= nums[m] {
            m = r;
        }
        if m != top {
            nums.swap(m, top);
            heapify(nums, m);
        }
    }

    //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, 往上依次调整所有以该节点为根的子树,使之成为大顶堆
    for i in (0..nums.len()/2).rev() {
        heapify(&mut nums[..], i);
    }

    // 依次取出堆顶元素, 和尾部元素交换
    for i in (0..nums.len()).rev() {
        nums.swap(0, i);
        heapify(&mut nums[..i], 0)
    }
}

非比较排序

计数排序(Counting Sort)

  • 计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的排序算法;

  • 核心在于将输入的数据值转化为键存储在额外开辟的数组空间中;

  • 一种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排序;

  • 计数排序要求输入的数据必须是有确定范围的整数;

代码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/// 计数排序
pub fn count_sort(nums: &mut Vec<i32>) {
    if nums.len() == 0 {
        return;
    }
    let mi = *nums.iter().min().unwrap();
    let ma = *nums.iter().max().unwrap();
    let mut count = vec![0; (ma - mi + 1) as usize];
    // 统计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
    for n in nums.clone() {
        count[(n-mi) as usize] += 1;
    }
    // 统计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累加值
    for i in 1..count.len() {
        count[i] += count[i-1];
    }
    // 按累加值重新排序
    for n in nums.clone() {
        nums[count[(n - mi) as usize]-1] = n;
        count[(n-mi) as usize] -= 1;
    }
}

算法分析

  • 计数排序是一个稳定的排序算法;

  • 当输入的元素是 n 个 0 到 k 之间的整数时,时间复杂度是 O(n+k),空间复杂度也是 O(n+k),其排序速度快于任何比较排序算法。当 k 不是很大并且序列比较集中时;

  • 计数排序是一个很有效的排序算法;

桶排序(Bucket Sort)

  • 桶排序是计数排序的升级版。

  • 它利用了函数的映射关系,高效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映射函数的确定。

  • 桶排序 (Bucket sort)的工作的原理:

    • 假设输入数据服从均匀分布,将数据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,每个桶再分别排序(有可能再使用别的排序算法或是以递归方式继续使用桶排序进行排)。

代码实现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/// # 桶排序
/// ## 基本思想
/// - 计数排序的变种
/// 1. 桶是一个二级数组;
/// 2. 通过一个映射函数, 先将待排序序列中的各个元素映射到不同的桶中;
/// 3. 然后再分别对桶中的元素进行排序;
/// 4. 最后依次将各个桶中的元素合并, 得到完整有序的序列;
pub fn bucket_sort(nums: &mut Vec<i32>) {
    if nums.len() == 0 {
        return;
    }
    let l = nums.len();
    let (mi, ma) = (*nums.iter().min().unwrap(), *nums.iter().max().unwrap());  
    if mi == ma {  
        // 所有元素大小相等, 则不用排序
        return;  
    }
    // 分配桶空间
    let mut buckets = vec![Vec::<i32>::new(); l+1];
    // 分桶, 将nums各个元素分到相应的桶中
    for &n in nums.iter() {
        let i = ((n - mi) as usize) * l / ((ma - mi) as usize);
        buckets[i].push(n);
    }
    // 将各桶中元素排序, 然后按顺序放回原数组
    let mut i = 0;
    for mut b in buckets {
        b.sort();
        for n in b {
            nums[i] = n;
            i += 1;
        }
    }
}

算法分析

  • 桶排序最好情况下使用线性时间 O(n),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,取决与对各个桶之间数据进行排序的时间复杂度,因为其它部分的时间复杂度都为 O(n)。

  • 桶划分的越小,各个桶之间的数据越少,排序所用的时间也会越少。但相应的空间消耗就会增大。

基数排序(Radix Sort)

  • 基数排序是按照低位先排序,然后收集;

  • 再按照高位排序,然后再收集;依次类推,直到最高位。

  • 有时候有些属性是有优先级顺序的,先按低优先级排序,再按高优先级排序。

  • 最后的次序就是高优先级高的在前,高优先级相同的低优先级高的在前。

算法描述

  1. 取得数组中的最大数,并取得位数;

  2. arr 为原始数组,从最低位开始取每个位组成 radix 数组;

  3. 对 radix 进行计数排序(利用计数排序适用于小范围数的特点);

代码实现

1

算法分析

基数排序基于分别排序,分别收集,所以是稳定的。但基数排序的性能比桶排序要略差,每一次关键字的桶分配都需要 O(n)的时间复杂度,而且分配之后得到新的关键字序列又需要 O(n)的时间复杂度。假如待排数据可以分为 d 个关键字,则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将是 O(d*2n) ,当然 d 要远远小于 n,因此基本上还是线性级别的。

基数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 O(n+k),其中 k 为桶的数量。一般来说 n>>k,因此额外空间需要大概 n 个左右。

参考

  1. 1.0 十大经典排序算法 | 菜鸟教程
  2. https://learnku.com/articles/70095
  3. Rust实现八种排序算法 - 掘金
updatedupdated2024-12-152024-12-15